周逸芬:探索图画书的永恒之美
《余光中诗画集》这本图画书制作时间超过6 年。以《一枚铜币》为例,这首诗的插画一波三折,前后经历了三位画家,才得以成稿。第一位是中央美院的老师,他是纯艺术界的大师,作品很有味道、很清新、很大气。但是纯艺术的插画作品和我理想中的还有很大的差距。第二位是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的年轻画家,他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所有草图,并反复修改了半年,但他的插画仍没有办法支撑余光中老师的文字。我潜意识里是想找一位新生代创作者,希望借由他的艺术形式与新时代接轨。余光中老师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,因此与之搭配的插画师需要既年轻又有文化底蕴。
最后,我遇到了乌猫老师,他的图画充满了人间温情,角色的简化变形与巧妙的构图极富现代感,色调充满诗意。2017 年 9 月,《余光中诗画集》一经出版便获得诚品书店的肯定,其中乌猫老师的《一枚铜币》获得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全球插画大奖图书类金奖。
和英文化向图画书出版的转型:2008 年,“米米系列”图画书版权外销十几个国家,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如何走得长远,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问题。首先定调的是质量优先,不为了赶热潮急着出齐一系列,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稳健地一年出版一本,用十年光阴打造米米系列。鉴于国际上经典卡通形象的火热,我意识到必须做“米米”动画,但动画是用秒来计费,一个失误动辄就是几十万元人民币。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,我发现动画脚本和前期制作是关键,因而每完成一个“米米故事”,我们就会着手它的脚本创作。当我们准备好了十集的脚本以后,才开始着手动画制作,但前期找的动画师我并不满意,于是由和英美术团队设计场景与造型。动态全部交由聘请的专业人员打造,最终完成十集动画。
乌猫:插画是跨界艺术
我认为插画创作是带有定向信息的自由形态的创作,没有固定的画法,也没有固定的技巧,只有需求和表达。插画的创作内核更接近当代艺术,因为当代艺术就是充分享受艺术表达的最大化的自由。
当代艺术的媒介融合使视觉艺术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比如壁画创作讲求材料性和绘画性,在表达上注重时空观念、视觉流淌、主客体的知识交流,这与插画和绘本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。我非常认可上学时老师说的一句话,在追求艺术表达方面我们可以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。我的作品《一枚铜币》,在创作中也使用了很多媒介元素,比如色粉笔、木炭等。前期我会用这些来绘画,后期会介入数字技术,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结合了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的成品。
在视觉表达上,我不排斥使用其他的创作手段,比如借用壁画创作这种手法——段落式的叙事、延展式范式、堆叠范式等。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,新媒体技术日益丰富,比如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,也会在艺术上得到逐步深入的运用。
在跨界创作中,需要注意跨界是手段而不是目的。在创作过程中不排除向相关领域寻求思维方式或技法的可能性,但借来的东西要活起来,同时还要兼顾精神思考的深度,以此避免陷入为跨界而跨界的局面。
任何艺术形式从根本上讲,都是解决人的问题。插画是一个交流的媒介,需要重视如何用这种媒介去呈现我们的精神,并且还能通过画面让视觉接受者“解码”出这种精神。插画肯定会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有不同的面貌,我们能做的就是紧随时代,站在时代最前端,坚持做有温度的东西。
朱赢椿:“便形鸟”始末
我的工作室在平房里,周围长了很多杂树和杂草。一天晚上,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动物来到我的工作室。它的样子很奇怪,只有一条腿,长有一对翅膀,眼神里充满了恐惧。我给它取名“一足”。它只有一只脚,常常用尾巴抵着地面,不经常活动,也很孤独。
我曾经在很多地方看见过它们。我第一个发现的叫“小翠”,有一天当我举起相机想拍我家的小猫在大树上的样子时,我的左膀子被从天而降的一个物体砸中,它的味道不是很好,我用纸把它擦干净之后,又把衣服脱下来放在门口晒。晒干后的形状很特别,我于是用铅笔把它标绘出来,并给它涂上颜色。我发现它特别像一只鸟。
我把它的样子做了出来,叫作便形鸟,因为它是由鸟的粪便形成的。我曾问它为什么要变成鸟粪?它说:“我们来自便形鸟的星球,特别喜欢和人交往,但人类对我们非常残暴。他们会把我们关在笼子里,会用箭把我们射下来,还会解剖我们。遇到危险的时候,我们就会变成鸟粪,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伤害。”“你们怎样才能再变成鸟呢?”我继续问道,它说:“这需要来自人类的三个‘心’。第一是好奇心,人类要对便形鸟有兴趣。第二是耐心,人类要学会观察,并用笔画我们。第三需要有爱心。如果有这三个‘心’,我们就可以复活成鸟。”我随后让它变成鸟给我看, 成为鸟的它果然非常可爱。
发现便形鸟之后,我一下子感受到了生活里的新乐趣,于是我不断地去寻找便形鸟,并把它们复活成鸟的样子。在四年时间里,我一共画了三百多只便形鸟,还把它们做成了书。这本书引起了家长们的争议,他们觉得我创造了世界上最丑的东西,这对孩子是有害的。但实践证明,这本书获得了很多小朋友的认可。
便形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今年我计划做“一足”机械鸟,并将其带到法兰克福书展,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份乐趣。
安雅冯坎普恩:“小尼采”式趣味哲学
“小尼采”是一个非常阳光的孩子形象,他是世界上最小的哲学家。
2012 年,“小尼采”在一个节目中主要给孩子们讲述死亡。他是这么说的,“生活就像过山车,每个人只能坐一次,有的人可能坐得长一点,也有的人可能很早就会下车。所有的生物都会死,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,这样我们的地球就不会太挤,可以说生死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事情。”在德国,“死亡”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,但“小尼采”并不这么认为,他的想法有一点奇怪,甚至有一点好玩。
怎样使孩子们了解哲学?经过我们的实践,答案就是让哲学变酷。如果我们想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独立思考能力,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,那我们就要把这些道理变得有趣。我们要触及到孩子们的心灵,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怎样应对生活的一切,而不是简单地施加刺激。
此外,我们还组织编写了一套丛书,用小故事讲述一个个哲学主题,包括恐惧、死亡、友谊等。这套丛书已经有多种语言的版本,并且在很多平台的教育板块中播放,如 YouTube、优酷、腾讯等,但这不是我们工作的终结。我们已经和德国电视台签署了《小尼采》12 集动画的合同。关于“小尼采”的冒险书,也得到了德国出版界的大奖。
另外,我们还获得了一个 APP奖项。这个 APP的主要功能是让孩子可以自己为故事作插画。这个项目是由德国教育部专门资助的,所有孩子都可以免费下载。
通过以上各种媒介,我们把“小尼采”的形象和其背后的哲学理念传播开来。我们不仅希望孩子们了解哲学,更希望思考意识能够席卷全球,让思考变得像游戏和足球那么酷。思考会使他们变得自信,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去拥抱未来
图书馆报: 新华书目报/2018年/6 月/15日/第 015版特别关注